张淳,字希古,来自安徽桐城,生于明朝隆庆二年(1568)。他在二十岁左右便通过科举考试,荣登进士之位,并最终被任命为永康知县。永康县在当时的声名不佳,差役和百姓的奸诈狡猾,甚至使得朝廷曾经连续七任知县都未能服众,最终被迫罢免,县内民风恶劣可见一斑。
张淳初到任时,永康县的官员和民众想要试探这位年轻知县的能力,特意带出堆积如山的旧案,这些案卷多达一尺多高,涉及的案件中,原告被告数以千计,仅仅是看一眼就让人头痛欲裂。然而,张淳毫不退缩,埋头于文书之中,昼夜查阅,不慌不忙地开始逐案审理。很快,案件的处理让县衙挤满了前来求审的百姓。人们纷纷前来观察,想看看到底这位新任知县究竟能否胜任。张淳在庭上思路清晰,言辞犀利,迅速拆解案情,很快就能完成案件的裁定。
他做事效率惊人,几乎每一案件都在预定的审理日期内解决,令百姓不用久等。乡民们每次到县衙处理事务,只需带着一包饭,便能轻松解决问题。于是,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“张一包”,不仅因为他办理案件如同包拯一般迅速,也因为他让民众的等待时间大大缩短。
展开剩余76%不到几个月,张淳便让永康县积压多年的案件一扫而空,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信任。县内的吏员们对他心服口服,再也不敢心生非议。
这时,永康县出现了一个令地方官员头痛的盗贼——卢十八。卢十八是个飞天大盗,武功高强,能在屋檐之间如影随形,来去无踪,所犯之案屡屡得手。特别是有一次,他竟在白天公然闯入官府仓库,盗走大量银两。尽管官府派出众多捕役围追堵截,卢十八依然从容逃脱,令整个地方政府无计可施。
卢十八的盗窃行径愈发猖狂,已成了地方的噩梦。尽管朝廷已下令多次缉拿,但他屡次逃脱,地方官员都束手无策。巡按御史听说张淳的名声后,便将卢十八的案件交给了他,并要求务必将卢十八捉拿归案。张淳信心十足,向御史承诺:“别人追捕十年未果,但我只需要三个月时间,就能将他抓获。只要每月向永康发出几次催缉公文,我定能将其捉拿归案!”
听到他如此信誓旦旦,巡按御史心中不禁浮现出怀疑,毕竟,卢十八多年如鬼魅般逃脱,张淳说得如此轻松,似乎太过夸张。张淳离开后,竟每日安稳地待在衙门里,对缉盗之事并不急于着手。时间一天天过去,催促的公文不断送来,张淳却依旧不为所动,反而在文书中抱怨说:“你们为何总是催我,不去问问其他地方的官员?即使卢十八就在永康,他也早已跑远了,我又如何能抓得住他呢?”
这种态度令巡按御史愤怒不已,觉得他在推卸责任,于是命令张淳立刻展开行动。然而,张淳依旧我行我素,丝毫不为所动。这种推诿态度在百姓中引起了广泛关注,许多人开始担心他三个月的期限一到,就会被上级罢免。
然而,卢十八却也察觉到张淳的推迟处理,开始放松警惕,偷偷回到了永康。张淳则在暗中观察,发现县衙一名属吏的妻子美丽且与卢十八有染,经常为卢十八传递消息。张淳并未立刻揭穿,而是设下一个巧妙的局。他让县衙的差役以“债务”起诉属吏,并故意宣判胜诉,给属吏制造压力。
接着,张淳找到了属吏,假装告知他,巡按御史已知其妻私通卢十八,命令全家都将被收监,并威胁将判死刑。属吏慌乱中求饶,终于向张淳透露了有关卢十八的消息。张淳冷静分析后,决定将计就计,让属吏将其妻子送入监牢,然后让他暗中与卢十八见面,酿下最终的捕捉之机。
张淳精心策划,派出精锐的武士埋伏在属吏家周围,借着一个暗号,迅速围捕了正在喝酒的卢十八。虽然卢十八尝试逃脱,但因大醉而体力不支,最终被捕。为了防止他再逃脱,张淳命令武士斩断了卢十八的四肢,彻底将其制服。
张淳的这个成功抓捕令巡按御史大为震惊,尽管离三个月的期限只有两个月,但张淳解释道:“这些长期作案的盗贼,总是会在地方设下耳目,尤其是在官府内部。之前我未做行动,是故意让他松懈,等他回到永康后,才利用他情妇的帮助将其擒拿。”
御史听后大为赞赏,连声称赞张淳的智慧与能力。
张淳的公正和聪慧在永康县深得百姓爱戴。他改革了当地许多积弊,诸如冤枉案件、遗弃婴儿等,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。他通过捐款资助贫困百姓抚养被遗弃的女孩,解救了无数生命。在大旱年,他亲自祈雨,经过三天的祈祷,最终让干旱的土地得以降雨。对于粮食抢劫者,他采取严厉的刑罚,不仅立下了警戒,也保持了地方的安宁。
当张淳即将离任时,他甚至在最后一天还成功抓获了潜逃的强盗,令永康百姓再次对他刮目相看。即使未亲见,大家都相信他是拥有神奇能力的“神仙”知县。
张淳后来升任礼部主事,但由于身体原因辞职回乡。尽管他在官场上风生水起,但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,决不趋附权贵。由于拒绝为当时的首辅张居正写祭文,张淳最终避开了可能带来的灾祸,而在张居正遭遇抄家清算时,他安然无恙。
此后,张淳再次被起用,任浙江副使,时常以其独特的眼光处理复杂的局势。最终,张淳官至陕西布政使,直到去世。他的聪慧、正直与为民着想,深得民心,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。
——摘自《明外史·循吏传》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